欢迎访问江南电竞入口安卓版
MCU大厂业绩不佳,靠减产保价,为啥本土MCU还要涨价?
2024-02-22 来源:贤集网
545

关键词:MCU半导体晶圆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半导体市场需求下滑,叠加此前MCU缺货导致的各家大厂持续扩产的产能开出,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各家厂商为了争夺市场、降低库存,纷纷开启了价格战,这也使得不少MCU大厂的业绩大变脸。

面对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继日前模拟IC及MCU大厂德州仪器公布了惨淡的业绩之后,另一家MCU大厂微芯科技(Microchip)也交出了惨淡的财报,并宣布其大型晶圆厂将在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各停工两周。


MCU需求疲软,Microchip计划上半年停工四周!

Microchip于美国股市周四(当地时间2月2日)盘后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为止的2024财年第三财季(2023年四季度)财报。

具体来说,Microchip在该季度营收为17.657亿美元,同比下滑18.6%,环比下滑21.7%;毛利率为63.8%,低于去年同期的68.1%;非依照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non-GAAP)净利润为5.927亿美元,每股稀释利润为1.08美元,同比大跌30.8%,环比大跌33.3%。

Microchip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anesh Moorthy周四指出,“我们的季度业绩低于指引,主要是由于业务状况疲软。”“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疲软,迫使客户减少发货并延长停工时间,以进一步降低库存风险,这使我们无法完成之前计划的积压发货。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短期挑战,我们的重点是确保业务的长期可持续性和增长。”

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疲软及库存问题,Microchip正在采取措施限制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并严格管理库存水平。其中关键措施就是,计划对其大型晶圆厂(美国俄勒冈州Gresham工厂)在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各关闭两周,旗下许多其他工厂的活动也将会缩减,这将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

在今年1月,MCU大厂Microchip发布营收预警称多家客户砍库存,并预计2024会计年度第三季(截至2023年12月31日)营收环比减少22%之后,就宣布了上述减产停工计划,不过当时只是表示“还考虑在6月份再次进行停工”,并未进一步确认。


部分MCU价格上涨10%

据工商时报消息,中国台湾MCU厂应广近日通知代理商,自即日起调涨OTP MCU(不能重复刻录程序的空白MCU)价格。应广2023年上半年库存去化生效,转至下半年营收恢复年增趋势,财报数据显示2023全年该公司营收达10.58亿元新台币,年增12.63%。经营层指出,目前市场能见度有限、消费性电子需求集中在特定品项,尚未全面复苏,该公司将锂电池充电管理与MCU结合,为公司带来成长动能,开发成果逐渐发酵,随着MCU价格止稳回升,2024年营收有机会做到逐季往上。

此外,大陆兆易创新的32位元MCU现货价格在元月初也呈现小幅反弹。该公司近日表示,公司MCU业务2023年最大的挑战是工业客户去库存,对整体营收等影响明显,2024年看工业客户库存会基本上陆续去化完毕,开始正常提货。在消费市场,从2023年下半年到Q4有一些温和反弹,公司积极抓住机会扩大营收。目前预期2024年MCU业务会比2023年更好。

另外,中颖电子和中微半导也表示看到MCU市况回温现象。中颖电子2023年四季度营收4亿元,主要得益于家电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公司家电MCU订单增加。但是2024年一季度需求的可见度仍然较低。中微半导则表示,公司MCU产品在2023年Q3末开始出现结构性缺货,主要出现在消费电子和无刷电机控制芯片领域。

对于此次的涨价,业内人士认为,先前因为库存堆积,许多MCU厂几乎赔本出清,积极去化库存。通用型MCU价格先前已经来到新低点,今年一季度部分产品价格报价开始回升,分产品有出现急单走超级件(HOT RUN)的状况,市况有望逐步回到正常。总的来说,因此,市场开始出现个别厂商视其库存状况以及客户需求,决定其订价策略,涨价现象虽不普遍,仍属正向趋势。


2024年行情要比2023年好

产业界人士指出,由于消费性市场需求不温不火,库存持续消化中,MCU市况短期能见度较低。厂商认为,整体市况复苏仍取决于总体经济走势,然产业已在2023年第四季步入谷底,伴随库存恢复正常水位,2024年应较2023年乐观。

中颖电子预计4Q23 营收4 亿元,3Q23 公司家电MCU 销量下滑导致营收承压,4Q23 营收同环比增长主要得益于家电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公司家电MCU 订单增加,但当前对1Q24 需求的可见度仍然较低。价格方面,2H23 公司家电MCU 及锂电管理芯片价格基本稳定。

家电MCU 需求改善,欧洲、日本等海外地区品牌客户订单陆续放量,车规MCU 已应用于汽车散热风扇领域,新项目将陆续导入。

工业应用方面,仍在去库存阶段,意法半导体表示,2023年Q4中国工业市场MCU需求不及预期,订单能见度较低,兆易表示,工业MCU市场仍在去库存。汽车应用方面,下游 Tier1 和车厂面临芯片库存压力,汽车 MCU 还在去库存周期,瑞萨汽车产品库存自2023年Q2以来持续下降,恩智浦预计汽车业务2024下半年完成库存去化。物联网方面,乐鑫经过连续三季去库存已经达到健康水位,展望后续库存平稳,公司同时表示进入2023年Q4时海外实际提货开始有明显复苏,可能由于Q4含有海外的主要销售旺季。

“公司的车规芯片供应基本恢复正常,相比此前缺芯,现在MCU价格下降约一半,降价的产品包括M0、M3、M4内核和RISC-V内核的MCU。”一位头部车规MCU设计厂商人员告诉记者,该厂商目前量产的是中低端车规MCU,用于汽车车身、座舱、车灯等处。多家芯片代理商也告诉记者,近期不再有大规模缺芯,其中国产芯片基本不缺货。

有芯片代理商告诉记者,进口车规芯片价格也在下降。缺芯期间上涨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价格不具参考性,现在不少进口芯片价格接近缺芯前,主要问题是有部分进口车规芯片供应紧张。

据分销商富昌电子近日公布的市场行情报告,2023年第四季度不少芯片供货期缩短、价格平稳,但主要的海外车规芯片厂商汽车芯片供货期仍较长,一些车规芯片货期比缺芯前延长近一倍。

联创杰2023年12月现货市场行情分析称,意法半导体原厂未来一年的重心将是汽车芯片需求,个别紧缺物料货期依旧在30周以上;恩智浦汽车MCU产品供应仍受限,32位和DSP产品线第四季度许多产品交货时间仍有54周,原厂持续看涨电动汽车领域需求。


国产车规级MCU仍是块硬骨头

自1971年英特尔发明第一个4位MCU以来,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和迭代,MCU以其较低的成本和优异的性能迅速应用在了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工控/医疗、计算机及消费电子,其中汽车是第一大应用,最新数据显示汽车应用占比已接近36%。

可以这么说,全球MCU应用看汽车,全球汽车看中国,具体来说,MCU在汽车上的应用,从车身动力总成,到车身控制、信息娱乐、辅助驾驶,从发动机控制单元,到雨刷、车窗、电动座椅、空调等控制单元,每一个功能的实现背后都需要复杂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支撑,MCU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中32位MCU主要用于需要复杂运算的仪表盘控制、多媒体及引擎控制以及新兴的智能驾驶等,8位MCU主要用于车载风扇、天窗、座椅等简单控制。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汽车不断向电气化、电子化、智能化转变,MCU产品需求日趋旺盛(尤其是在电池管理和电机驱动方面),单车价值量不断扩大。据统计,一辆传统燃油汽车需要70颗左右MCU芯片,新能源车可能需要100-200颗MCU芯片。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全球MCU市场规模约为170亿美金左右,中国占比约30%,即350亿人民币,这其中车规MCU占比约35%,约122亿人民币,而车规MCU国产化率不足5%,也就是说,一个块122亿人民币的大蛋糕,国产MCU厂商只吃到了6亿,剩下110多亿,全部被外资厂商占据!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车规MCU它到底难在哪儿呢?为啥国产厂商迟迟吃不上肉呢?

首先是可靠性的问题,车规芯片,尤其是前装市场,对于MCU的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在大范围温度、湿度以及各种运行条件下都能保证可靠,国产MCU刚刚发展没多少年,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做验证,产品是能做出来,但是很难保证大规模运用后不会出问题,并且大多数芯片厂商规模较小,一旦出问题追责都不好追,一颗芯片MCU1-10美元左右,也不算贵,因此主机厂一般不敢轻易用国产MCU,即使用也是做个备胎,一款真正可以大规模上量使用的车规MCU需要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到封装到测试的全流程把控,因此国际上几大巨头基本都是IDM模式,据统计,从流片到上车,一款车规MCU芯片的周期至少得3-5年,这不是砸钱就能立马搞成的,这块正是国产厂商的瓶颈,好在中美贸易战以及缺货风波,外加新能源车新势力有供应链国产化诉求,给了国产MCU厂商做备胎的机会,这个壁垒正在慢慢突破。

其次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前面提到过,通用芯片是将MCU中的内容全部提供给用户,用户需要进行二次开发,除了硬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软件的设计,将源代码用编程语言编写代码,之后进行代码编译,最后用仿真系统调试程序,这需要MCU厂商为客户构建完善的生态,指导用户更方便快捷的二次开发,产品才能卖出去,否则卖出了但不知怎么用就很尴尬,下图展示了围绕MCU所需建设的生态环境,这是内功修炼,更加需要时间积累。

与其他类型的芯片一样,国产MCU厂商目前主要战场在门槛较低的消费类,正在向工业类和车规类逐步拓展,这些领域的公司主要有兆易创新、中颖电子、芯海科技、国民技术、上海贝岭、士兰微等,2021年车规芯片缺货后,一大批MCU公司盯上了车规这个市场,有的是已经暗中积蓄了一些力量,有的是刚刚发展起来不久的后起之秀。

在这个超百亿的蓝海赛道上,既有在消费电子及工业领域深耕的上市公司转型车规MCU,也有琪埔微、小华半导体、航顺、云图、旗芯微、极海半导体、曦华科技等一众创业公司奋起直追,不缺资本,不缺客户,缺的是时间,相信5年后,车规MCU半导体这个高地,一定会有国产MCU的一席之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