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1年芯片进口更是高达4397亿,而2022年芯片进口金额依然高达4156亿美元,两年合计超过8500亿美元,相当于进口原油和铁矿石的总和。
但与此同时,2021年,国内芯片企业消失了3420家,而2022年消失了5746家,两年合计消失了9166家,2022年平均每天消失了15家,在自由贸易已死的今天,我们的芯片产业将会面临更为残酷的考验。
如上图所示,很明显2021年、2022年消失的企业,相比于往年,确实更多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看来,是这几年新增的芯片企业太多了,而新增芯片企业变多的背后,是彻底的竞争白热化,是极尽的内卷和消耗。
数据显示,2020年一年,中国就新增了7万多家芯片企业,同比增长率达到35%左右,而2021年又新增了4万多家芯片企业,两年就新增了11万多家。
增加这么多的芯片企业,表现上看是好事,毕竟国内芯片产能低,大量依赖进口,大家造芯,明显可以提高产量,提高自给率,减少进口。
但是,大家都清楚,造芯是高门槛,高投资,长周期的产业,不可能赚快钱,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
而国内一窝蜂式的造芯,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更多的是在无序扩张,大部分还是在低水平的重复竞争,更多的还是在低门槛的消费电子领域逐底竞争,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
可以说,大家造出来的芯片,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竞争力,只能靠内卷,靠拼价格,低价杀市场就成为当下不得不走的路,最后众多的企业活不下去了,不得不破产倒掉。
事实上,我们要提高国产替代,真正要走的路是通过新的技术带来市场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而不是通过低价来杀市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但国内造芯潮之下,大家走的大多是低端市场,最后不得走不低价杀市场这条路,当然最后就不得不进入内卷时代。
芯片发展了几十年,有其固有规律,需要深厚的研究基础、技术创新,芯片的设计、制造等是诸多尖端产业的结合。
创新和新技术,差异化的产品和差异化的市场,这些才是国产芯片的竞争力。如果只是重复、无序、低端的内卷,这对中国芯而言,真的没有太多意义,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