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医疗监测设备市场,可穿戴无疑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后续越来越多院内院外健康监测设备的融合,顺势“拿下”更多细分场景甚至全场景的医疗监测设备市场,成为当下不少实力派传感器供应商的最终目标。毕竟,中国当前正处医疗数字化市场上行的黄金时段,相关设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巨大,自然也急需大量的医疗传感器加持。譬如基于MEMS加速度计的运动状态监测、用于体温监测的集成数字温度传感器、用于心率与血氧含量测量的光电传感器、生物阻抗测量、生理电势采集等,都有很大可能成为刚需市场。
在医疗电子市场沉浮多年的ADI,对此自然是早有准备,赵延辉告诉记者:“凭借在开发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方面数十年的专业经验, ADI在光电、生理电势、生物阻抗、运动、体温等各类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信号处理前端和集成模块都在为体征信号监测的智能医疗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提供可靠易用的方案。ADI的技术和产品能够贯穿从预防、诊断、治疗到疾病管理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例如医疗影像(如CT、超声、DR等)、监护仪、体外诊断设备,涵盖了大多数需要数据转换和信号处理的医疗器械产品,相关产品具有业界公认的领先性能优势。例如针对DR领域的ADAS1256 COF、CT领域有目前最新一代的ADAS1135,同时POCT(即时检验)和IVD(体外诊断)也都是目前ADI重点发力的方向。”
为了先人一步在“院内”医疗设备市场站稳脚跟,ams也早已将自身业务向该领域充分延展。截至目前,这家传感器巨头已覆盖现场护理诊断、医学成像、内窥镜等诸多细分场景,Morris Li表示:“医疗设备的元器件具有高性能及专用化的特点,目前ams涉及的医疗应用有现场护理诊断、医学成像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几个类别,其中,现场护理诊断需要设备有快速检测能力并能够及时获取结果,因此,其设计的关键是芯片级集成和小型化,这样才能够持续降低设备成本,并允许提供附加功能,如小型手持式互联性能。而医学成像要求设备能够更小的噪音和失真干扰以生成更多细节、更准确的图像,这就需要传感器具有超高的精度与才要速率、低噪声和高线性度。2020年,基于ams的AS7341L光谱传感器,我们开发了一种光学读出器,用于改进侧向层析检测(LFT)。通过该技术提高了光学灵敏度,允许进行多分析物检测,并适应不同的光学测量方法,例如反射和荧光测量,在抗疫期间有着出色的表现。未来在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方面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ams在医学成像领域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DR、内窥镜等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Morris Li进一步补充到:“我们设计并制造创新的医学成像传感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能够提供出色精度、高采集速度、低噪声和超低功耗,可以使得扫描设备制造商能够生成清晰的图像,同时使患者暴露于更低剂量的辐射。在CT领域,医护人员要求CT成像设备制造商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成像,以对病人状况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减低扫描带给病人的健康风险。而ams新一代的探测器解决方案将助力设备制造商实现这两个目标:减少X射线剂量,同时生成无运动的CT图像。此外,ams的Naneye系列的微小图像传感器,为一次性的内窥镜提供了完整的从镜头lens,到传感器sensor到线缆cable的整套解决方案,有利于微创手术的进行,也适合比较小的人体自然腔道的内镜检查,以上这些新的传感器技术与医疗领域的结合都将拉动市场的持续增长。”
未来的医疗数字化,中国仍然是全球的“主战场”。对于一众核心器件供应商来说,如何拿下中国市场,无疑是“头等大事”。为此,ADI近期正式宣布成立亚德诺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之所以做出如此重大决定,赵延辉解释到:“成立亚德诺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将使ADI中国更好地融入本地产业生态,从支持全球的角色,转向为本地市场开发产品,从而敏捷地响应本地市场的创新需求。医疗健康生命体征监测作为ADI中国公司的几大市场研发重点之一,将以高性能产品和系统级方案为核心,持续投资于软件与算法和本地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深入的技术服务,做好迎接医疗市场增长的准备。”
对于中国医疗数字化市场,ams一直以来都十分看好,Morris Li强调:“ams希望通过对中国健康市场的深入研究,推出最适合的方案。2021年,ams会继续加大对医疗影像、生命体征检测以及快速体外诊断方向上的投入。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提供CT/DR和内窥镜客户的技术和商务支持,另一方面助力国内体外诊断客户在侧向层析检测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相信ams的战略投入加上市场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再次实现目标翻番。”
总之,无论是疫情初期还是后疫情时代,医疗监测都将贯穿始终,作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一大强力增长极。尽管偌大的医疗监测市场如今并不乏搅局者和跃跃欲试者,但编者认为,随着后续“院内院外”监测渐趋融合与互通,也将进一步抬升供应商的准入门槛,而那些早已具备系统性全场景服务能力的企业无疑将成为其中的最大受益者。不过,这种形势也很容易滋生“垄断”风险,出现少数几家企业独大的局面,对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并无益处。因此,编者也呼吁当下国内众多新兴半导体企业,将精力转向医疗监测甚至更多细分型医疗电子市场,而非将全部精力押宝在早已饱和的传统消费电子领域。当然,这背后也需要国家以更多的鼓励政策去推动和支持。否则,不远的未来,医疗半导体必将成为中国半导体界又一大“致命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