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入口安卓版
隔空充电量产为时尚早,工信部新规引导市场走向理性
2021-04-20 来源:华强电子网
4343

以最早推出隔空充电技术的Ossia为例,作为Cota技术的开发者,其自身并不直接销售产品,而是以技术授权的形式运作。Cota在2018年已经通过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关键测试,并获得物联网设备批准。但问题在于,FCC仅批准允许Cota在全国范围内向商业和工业用户售卖,仍禁止向家庭用户出售,这是Cota未在消费市场掀起波澜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仅仅支持最高1W的充电功率,也导致了Cota注定只适用于部分物联网或智能家居的场景。

隔空充电技术迟迟未能走进消费市场,欧阳庆瀚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转换效率以及安全认证两个问题:“我们之前也做过实验,但是发现在数米的充电距离下,充电效率是非常低的;并且商用项目要去过安全认证,就我们的经验来看,国内外用毫米波去传输能量的方案基本没法通过安规测试,会有很大辐射安全隐患。”

据了解,小米此前发布的隔空充电技术正是采用毫米波进行能量传输,最高功率达到了5W,相比于Cota已经是质的飞跃,至少在功率层面上达到了可以为手机等智能设备供电的水平。而小米、摩托罗拉等多家手机厂商近期扎堆宣传,高调展示隔空充电技术,是否意味着这项“黑科技”已经被解决了关键问题,很快能够进入市场?

何凌对此表示并不乐观:“两家公司的隔空充电技术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但真正的远距离无线充电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市场还面临挑战,隔空充电的发射端设备目前采用工艺比较复杂,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对充电设备的定位精度还有较高要求;同时开发者需要在设计中同时考虑发射功率、频率、并将成本降到消费者可接受范围还需时日。”

欧阳庆瀚则认为,隔空充电也不是什么“黑科技”,只是一项目前还未被大范围使用的新技术。与此同时,近期工信部发布的无线充电暂行规定也为无线充电市场带来了另一种局面。

对于隔空充电规模进入市场的时间节点,欧阳庆瀚表示:“工信部发布了无线充电管理规定后,毫米波无线充电已经被排除在标准之外,无线充电市场将由各方乱战,噱头营销充斥市场的局面,规范到以实用价值的局面,具体时点需要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推动,从有线充电到接触式无线充电用了十年,再到隔空无线充电,可能就会很快了,毕竟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并不仅仅只是提升体验感的bonus方案。”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隔空充电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想要达到真正无拘束的无线充电还有不小距离。欧阳庆瀚坦言:“在技术方面,我们也想早日实现用户的需求,比如像wifi一样的充电。但是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经历先落地一些应用场景,再进行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最终达到一个最优的无线充电技术。”

在部分手机厂商的推动下,让隔空充电这项仍未完全成熟的新技术提早进入到大众视野中,也变相加速了整个行业前进的脚步。但技术发展依然要遵循客观规律,一蹴而就并不现实。对于隔空充电而言,功率、距离、安全这三点是需要行业在试错中找到平衡点,并在不同的技术节点中合理地进行取舍。

欧阳庆瀚表示,目前斯普奥汀跟OPPO合作推出的手机无线充电就是解决的介于桌面场景下的边玩边充方案,先迈出从0到1,从接触式到隔空的第一步,再到未来大家都憧憬的场景。“另外,远距离的安全认证方面也是一个比较难的点。斯普奥汀只做可以商用的技术,所以在安全认证这块,要符合客户要求的安全标准,也是研发的着重之处。”

对于无线充电的安全需求,今年2月19日,工信部发布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就对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段、额定功率、电磁辐射等制定了标准限制。尽管只是征求意见稿,具体标准数据并未落实,但对于无线充电行业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

何凌认为,无线充电统一的标准将使不同厂家的无线充电设备具有通用性;无线充电厂商也会注重提升无线充电效率,避免造成能源浪费,并促使他们在产品稳定性、充电稳定性等方面做出积极改善。

欧阳庆瀚对此也有类似的观点:“该征求意见稿规范了无线充电市场,比如前段时间被其他公司拿来玩概念的GHz电磁辐射充电正式被排除在外了,且50瓦的功率限制也说明了无线充电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增大功率,而忽视了用户真正想要的充电体验感以及安全性,这也符合我们公司一直坚持的功率段方向。同时,电磁辐射安全方面,也真正有了规定,我们之前一直做得所有测试与认证都是符合新规要求的。”

“我认为这份征求意见稿出台得很及时,让无线充电市场回归到实际应用,不只是玩噱头。让专注做研发的企业们可以更加踏实的攻克技术难关,让广大用户早日自由无拘束的安全隔空充电。”欧阳庆瀚补充道。

如同近年来各大手机产商的快充竞赛一般,在无休止地提高充电功率的同时,有时候功率数值并不能对用户实际体验带来很大提高。当然,有线充电由于本身接口的存在,安全性相比无线充电有天然优势。但传统的磁感应无线充电也似乎走上了功率竞争的道路,而隔空充电等新技术所存在的安全风险更是指数级增长。实际上,小米、OPPO所发布的隔空充电技术,皆没有在近期推出市场的打算,更多是因为营销需要而发布。因此,在真正无拘无束的隔空充电到来之前,更需要无线充电行业减少浮躁,踏实解决技术难关,让“噱头”回归实际应用。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