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的缺货潮中,如大众、福特等百年车企都受到了影响,那么对于国内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采取了合适的应对措施,甚至有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作为终端厂商的采购部门经理,鲍三华深感缺货涨价给采购人员带来的困扰。“很多采购遇到原厂涨价都表示很难接受,但我们换位思考,原厂虽然还会在供货协议阶段给你供货,但从长期的合作角度来看,肯定是利润高的先供货。因此采购可以适度加价,确保长期的供货,但同时也要保留议价权利。或是利用高层关系,与供应商建立策略联盟,增加互信,要求优先供货。另外可以适度从现货市场调料,以保障基本的生产。”
的确,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从第三方代理商或贸易商的手中采购现货是缓解缺料问题的最快手段。彭佳颖则从代理商的角度对下游客户给出了几点建议:
1、芯片要分类,特别是不可替代的关键物料,最少预留3-6个月的库存,避免0库存。同时一定要建立公司的缓冲库存,以备不时之需。
2、同一款产品要多备份几套方案,多选几个原厂供应商,对测试替代物料一定要积极,不能等到缺货的时候再做测试。
3、对国产品牌保持开放态度,国产品牌目前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小瑕疵,但我们不一起去改进,未来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国产替代。但同时进口品牌也不能完全杜绝,分配好国内外产品的采购份额。
4、同样的料号多跟几家供应商采购,合理分配份额,以防出现缺货而重新找新的供应商,这样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5、培养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比如原厂、代理商、贸易商等,开拓采购渠道降低单一渠道缺货风险。
除此之外,对于市场的准确预测也是十分重要的。刘涛告诉记者,极海在开拓欧美市场时,发现欧美客户的缺货情况与大陆不同,很多欧美公司对他们表示在去年已经备好了1.5年的库存,所以现在并不缺MCU。刘涛认为,这是因为欧美公司对于产业周期与市场了解比我们先进一步。
当然,欧美半导体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即使是近些年大陆IC设计厂商颇有异军突起的趋势,但就实际产品应用上,比如MCU在各方面性能与ST等老牌半导体巨头有着不小差距。张忠谋在近日的演讲中也提到,大陆半导体制造落后台积电5年以上,逻辑IC设计落后欧美1-2年。
刘涛对此也有些无奈:“国内技术方面较缺,芯片设计人员一人难求,设计上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加上做高端MCU、SoC的厂商很少,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端。”
“长期以来,欧美、日韩、台湾等地的供应商伴随当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通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实现了对上游材料、设备市场的垄断,国内半导体供应商普遍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以及更好的配合度参与市场竞争。从生存战略角度,本土IC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刘涛补充道。
事实上,MCU市场目前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中国市场工业领域MCU份额前十都没有大陆厂商的身影。根据某搜索网站的数据,即使是在这种缺货的情况下,国内用户还是偏向于ST等厂商的MCU,这也反映出国内整机厂对于国产厂商的品质信心不足。
从原厂的角度,刘涛表示:“对于国内半导体厂商,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也希望国内整机厂商能够给到我们更多的机会,愿意将需求等更多地跟国产厂商交流,这样才能够让国产半导体厂商开发出更符合整机厂商需求的产品。今年极海的研发投入翻倍,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到一线市场,也欢迎有需求的企业都能够加入进来,更好地满足未来3-5年内的需求。并在公司层面进行战略合作,与国内头部工业领域的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优先保障他们的供应,将他们3到5年的芯片需求纳入到我们的规划当中,目标是完全替代国外的芯片。”
总之,在缺芯危机之下,短期内更多是需要采购部门采取合适的策略,维持足够的供货避免停产。但长期来看,给予国产半导体厂商更大的支持才是避免缺芯问题的根本。不过,在国产替代上也不能盲目跟进,长期以来,采用国外老牌半导体厂商产品都是主流,短时间内全面替代并不现实。且目前国产半导体产品在某些高端领域依然存在不足,因此终端厂商在与国产半导体厂商加深合作,共同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继续与国外厂商保持合作,双线并进更能保证供应方面的多样性,降低未来出现单方面受到国外制裁或缺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