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75岁的蒋尚义曾在台积电先后担任研发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等职。退休后,蒋尚义还曾担任台积电董事长顾问。
11月11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蒋尚义辞任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
梁孟松辞任执行董事,仍担任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
周杰辞任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成员及审计委员会成员;
杨光磊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蒋尚义于2020年12月15日被任命为中芯国际董事会副董事长、第二类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
目前,蒋尚义在中芯国际本次任期尚未满一年,蒋尚义在2021年6月获重选后,原本的退任时间最早是2024年。
在2013年底退休后,蒋尚义曾于2016年12月首度加入中芯国际,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后在2019年6月离开。
2020年12月,蒋尚义获当时的董事长周子学之邀重回中芯国际。
此外,执行董事兼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为了专注于履行其作为联合首席执行官的职责,辞任执行董事职务。辞任上述职务后,梁孟松将继续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
最高层的过往恩怨成导火索
就在大家对中芯国际寄予厚望之时,两个男人之间过往恩怨和技术路线上的分歧或许决定了中芯国际的复兴之路并不那么容易。
这两个男人就是担任副董事长的蒋尚义和联席首席执行官的梁孟松。
由于对当年对台积电人事任命的不满,梁孟松2009年带领百位研发人员远走韩国三星出任晶圆代工部门技术长,在他的带领下三星在14 nm制程技术实现大跃进,并夺得苹果和高通处理器订单。
实际上,梁孟松的加入的确提升了中芯国际的制程水平,先后完成了从28nm到7nm五个世代的技术开发。
但很遗憾,由于早在台积电就结下的[梁子],两位大神在一起并未形成合力共同助力中芯国际踏上新高峰。
不同的技术路线上或许是根本原因
梁孟松主张将半导体工艺向3nm更低线宽演进的技术路径,而这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进行研发。
梁孟松倡导将半导体工艺向3nm更低线宽演进的技术路径,设备上ASML的EUV光刻机至今一机难求,导致开发出来也没有机器可以生产,而且这需要耗费巨量资金进行研发。
相比之下,蒋尚义更加现实,认为打破瓶颈的关键在于先进封装技术。
主张采用将一个大芯片分成两个或三个芯片再重新组合这样的先进的封装技术,实现对效能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但是他的方案据说并未得到公司足够重视。
当然,中芯国际公告中称,蒋尚义辞任是因[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财报显示,2020年6月中芯国际尚有研发人员2419人,至2021年6月却仅剩1785人,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也有所下降。
近年来中芯国际高管动荡不断,几大阵营,本土派、海龟派,山头林立。
自蒋尚义去年12月再次加入中芯国际以来,中芯国际董事会董事、核心技术人员发生6次变动。
随着中芯国际董事会成员变更频繁,也有核心技术人员离任,预计蒋尚义事件对客户来说有着很大影响。
这次的高层变动或许并非坏事
①蒋尚义来到中芯国际之后,就是为了争取到更先进的光刻机产品出货。而ASML最新的态度已经明确,除EUV光刻机之外的产品,都可以供应给中国客户。
②蒋尚义提出[以发展先进封装技术]的发展路线。发展先进封装技术,也意味着公司将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且在短期内,无法改善芯片供应的紧张局面。
从该公司2021年三份财务报告中来看,资本支出的项目之中,并未明确提到对先进封装技术发展的支出情况。
③从内部来说,中芯国际在蒋尚义和梁孟松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更不缺资金,这都是其东山再起的根基所在。
④从外部来说,中芯国际有着产业大环境支持,还有华为等强势合作伙伴,如果后期能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破局,还是很有前景的。
Q3营收创新高,净利润环比下滑
在人事变动的同时,中芯国际11日白天也发布了三季度财报。其中,营收和毛利创下新高。
第3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81亿元,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
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3.71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归母净利润73.18亿元,同比增长137.6%。
营收、毛利率增加主要由于产品组合变动及平均售价上升所致。据中芯国际三季报,55/65纳米、0.15/0.18微米制程的产品贡献了过半的营收。
未来中芯国际还将继续扩大成熟制程产能:2021年中芯国际计划的281亿元资本支出中,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艺的扩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环比增速上看,中芯国际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形:虽然第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5.49%,但净利润环比大幅下滑51%,扣非净利润环比下滑16%。
结尾:
如今接任周子学执掌中芯国际的高永岗,要面对的现实是,75岁高龄的产业老将蒋尚义离开,公司在先进制程技术上的研发仍要持续推进。
如今来看,梁孟松也辞任执行董事,在目前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名单,除了高永岗,还有与梁孟松同样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的赵海军。
对于高永岗这位新的掌舵者而言,在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人才紧缺的当下,中芯国际所面临的考验,不只是经营管理,在技术研发创新的切面背后,核心人才的缺口也需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