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外盖板厂商逐步加大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布局,UTG盖板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预计2022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板UTG搭载量约110万,2025年将继续成长至近500万台,2022年至2025年的CAGR约为65%。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每一个行业和每一类产品总是经历着有趣的循环。在功能机时代,手机强调个性化,形态各异的产品是当时的竞争状态,到了后来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芯片、屏幕、摄像头等配置逐渐成为选购的因素。周而复始,近一两年手机市场也在经历着循环。
目前通用芯片配置和影像能力在趋于雷同和体验相近的情况下,外观形态的变化又再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元素,甚至是界定低、中、高端手机市场的一环。
年轻群体需要个性化,高端人士同样需要卓尔不群,基于“和而不同”的认知下,折叠屏手机成为了手机品牌踏入高端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武器。目前在这个细分市场,华为、三星、小米等手机品牌都在重金投入与布局,寻求更加完美的技术方案,以此来解决折叠屏手机在量产和使用体验中的痛点,例如屏幕的折痕和耐用度等。
CINNO Research分析,除苹果外,主流智能机品牌将在2022年齐集折叠屏手机阵营,折叠屏手机市场将成为2022年柔性AMOLED的另一重要赛道。此外折叠屏手机机型将不断丰富、价格持续下探,其市场规模必然会迅速增长,从而带动其特殊的前盖材料需求的增加。
2021年折叠手机CPI与UTG用量提升巨大
目前折叠屏手机的前盖材质主要有CPI与UTG两者,其也是解决屏幕折痕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色聚酰亚胺(CPI)是2019年可折叠盖板的第一选择,但从2020年开始,各品牌开始更加重视超薄玻璃(UTG),三星Galaxy Z Flip是第一款搭载UTG的折叠屏产品。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Top 5品牌折叠手机前盖搭载总量约115.8万,同比增124%。当中华为目前在售折叠手机仅搭载CPI前盖板,排名第一;三星折叠手机前盖板总搭载量排名第二,以UTG前盖板为主力;小米折叠手机凭借搭载UTG前盖板的MIX Fold机型排名第三。
华为带CPI领头,三星UTG使用量最大
回顾近一两年时间,2020年三星的Galaxy Z Flip和Galaxy Z Fold2等机型热销贡献,其使得国内折叠手机前盖UTG材质渗透率快速提升至55%,开始挤占前盖CPI份额;可是在2021年,国内折叠手机市场,搭载前盖CPI的华为Mate X系列开始发力,其销量带动前盖CPI搭载量的同比增速相对于前盖UTG搭载量的同比增速更快。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CPI和UTG搭载量分别为64.3万部和51.4万部,分别同比增长178%和80%。
2021年中国市场Top 10折叠手机前盖CPI搭载量排名第一的机型是华为Mate X2,而华为是前盖搭载CPI材质的折叠智能手机品牌第一,占比高达97%。
前盖UTG搭载量排名第一的机型是三星的Galaxy Z Filp3,而三星是2021年中国市场前盖搭载UTG的品牌折叠手机销量份额最大的手机品牌,占比73%,相较于2020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受小米MIX FOLD和OPPO的Find N机型销售贡献。
UTG盖板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从折叠手机诞生之时,其前盖板的材质选取的博弈便没有停止。CPI和UTG是目前折叠屏手机主要的材质。
透明聚酰亚胺(CPI)是一种聚合物材质,材质比较软,不易产生破裂,但是聚合物材质不可避免的抗疲劳和耐蠕变性能较差,所以产生了较严重的折痕问题,聚酰亚胺的透明度虽说这几年有显著提升,但是仍然无法与其他的透明光学薄膜和玻璃相比,超薄玻璃(UTG)作为一种无机材料,天然的具有接近于0的疲劳和蠕变,在提升折叠屏的折痕方面优势明显,随着UTG加工工艺的提高,UTG的弯折性能已经不再是瓶颈,稍高的加工价格成了制约其普及的唯一因素。
从目前市场动向来看,折叠屏三星智能机前盖已经由搭载CPI全部转为UTG材质。2021年,前盖CPI搭载量虽远超UTG搭载量,但前盖UTG搭载量逐季增长趋势相对更稳定,可见众多厂商积极推进UTG盖板规模化量产已进入较成熟阶段。
CINNO Research认为,作为折叠屏的盖板材料 ,UTG更有可能成为市场主流。UTG的原材主要供应商为肖特和康宁,国内UTG盖板加工企业如长信凯盛等较强并形成了量产能力,但目前还没有量产的产品。
2020-2025年中国市场折叠手机UTG搭载量趋势预测,来源:CINNO Research
近两年国内折叠手机着力于解决产品折痕、重量、应用等体验方面的问题,伴随着供应链技术的成熟和产品成本的下探,CINNO Research预测,未来近2~3年中国市场折叠手机将会迅速发展。
随着国内外盖板厂商逐步加大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布局,UTG盖板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预计2022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板UTG搭载量约110万,2025年将继续成长至近500万台,2022年至2025年的CAGR约为65%。